“走,随我去见你二舅。”

陈行摆摆手,洒脱的说。

至于吏部衙门里的事,他根本就没当回事。

何欢相信,王荆既然承诺了下差之前给陈行一个交代,那么一定会在下差之前给陈行一个交代。

毕竟,一个监察御史,王荆一个小官可得罪不起,更别提监察御史还有一个他更得罪不起的兄弟。

“不回府吗?”

何欢有点懵。

“回啊!”

陈行理所应当的说着。

何欢一时间有点无言以对。

他说的这个回府,只怕跟陈行所说的回府有些差距吧。

他说的是何府,但陈行明显是要拐带他去陈府。

他还不好拒绝,毕竟那是前身母亲的娘家。

马车出了吏部衙门所在的街道,在逐渐露白的天色中一路前行,到了一条长河旁停下。

长河边上有一处宅院,占地面积远比何氏的要大,看上去却不富丽堂皇,反而处处透着典雅。

入门以后,各色的盆景、盆栽、书帖,布满了步廊两侧。

“主君和主母呢?”

陈行进了门就问。

一副准备邀功请赏的架势。

一个身着素雅的妇人撇了一眼陈行身边的何欢,笑道:“这就是咱们家欢哥儿吧?长得可真俊俏!”

陈行一脸傲然。

何欢不明白他为什么会傲,难道觉得前身长得帅,哦,不对,他长得帅,是陈氏的原因。

不过真要依照血脉论的话,他长得这么帅,陈氏确实有功劳。

舅凭甥贵,陈行确实有骄傲的资本。

“主君主母呢?”

陈行再问。

妇人收起笑脸,哭笑不得的道:“天还没亮的时候,就催促着陈耕套上马车,带着一马车东西去姑娘那里了。”

陈行一瞬间愣住了,眼睛一点点瞪大,回头看了看何欢,又看向妇人,“去看他们大外孙了?”

妇人苦笑着点点头。

陈行忍不住抱怨,“他们就这么等不及吗?”

“您不也是吗,昨日就去了。”

妇人哭笑不得的道:“您也不想想,自打哥儿出生起到现在,姑娘一直拦着,主君和主母就没见过外孙。

如今好不容易能见了,那还能忍住。

也就是昨日姑娘一直拦着,您和二郎也说长辈去看小辈于理不合,所以主君和主母才没去,不然昨日就去看哥儿了。”

陈行不解道:“那今日怎么去了?”

妇人更加哭笑不得了,“主君说,他都快七旬了,王法都管不到他,更别提世俗的礼数了,所以一大早就拉着主母去了。”

陈行张着嘴,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良久以后,回过头看向自己的大外甥,哭笑不得的道:“合着我白拐了啊?”

妇人笑着不说话。

陈行也没脾气了,便问道:“二郎呢?”

妇人道:“刚刚回来,在前厅里候着呢。”

陈行感慨道:“还是他了解我,知道我不会空手而归。”

妇人乐呵呵的笑了起来,引领着陈行和何欢进了前院。

主要是引领何欢,一路上还给何欢讲步廊里各种盆栽,以及各种书帖的来历。

基本上都是文人墨客的墨宝,不过有名气的不多。

“二郎!”

一进前院的门,陈行就大声招呼。

一个长得跟陈行很像,却比陈行富态一些的壮年出现在门口。

看到何欢的时候,眼前一亮。

“大外甥?!”

说着以及主动迎上前,动手动脚了起来。

“真俊俏,像我!”

陈实在好好的把玩、稀罕了一会儿大外甥以后,由衷的赞叹。

陈行白了陈实一眼,“你可真不要面皮!”

陈实毫不在意的道:“我一个管府库的,要什么面皮?”

说着,拽着大外甥就往门里走,一边走还一边招呼,“去,将几位娘子都请来,再去准备一桌上好的席面。

寻常的东西就别做了,就做我从衙门里带回来的那些。”

何欢一边静静的听着,一边任由陈实拉着走。

从陈实的话里他大致判断出,陈实应该是管某个仓库的,而且仓库里都是好东西。

“大外甥是不是有点老实了?”

到了前厅坐定以后,陈实又吩咐人去召府上的哥儿和姑娘,然后狐疑的看着何欢问陈行。

陈行大大咧咧的往哪儿一坐,抿着茶笑道:“他啊,可不老实,他是刚到府上,不熟悉府上的人,在装呢。”

陈实狐疑的看了大外甥一眼,又问陈行,“真的?”

陈行没说话,只是笑眯眯的看向自己大外甥。

何欢被看的有些尴尬,只能干巴巴的笑道:“我也不知道说什么……”

陈实瞬间乐了,“还真是,不老实。不老实好啊,不老实好,不老实好做官。”

陈行这个时候摇摇头道:“只怕不好做……”

陈实一愣,不明白道:“什么意思?”

陈行缓缓道:“今日我陪欢儿去吏部应卯,吏部的人倒是给了我几分薄面,答应我下差以后去小樊楼聚一聚,但监管泉州石井镇衙门里的人就不太给面子,刁难欢儿了。”

“谁?”

陈实饶有兴致的问。

陈行没说话,而是看向何欢。

何欢没藏着掖着道:“赵执事!”

陈实点点头,看向陈行道:“吏部的人怎么说?”

陈行道:“王荆说赶在下差前会给我一个交代。”

陈实点着头道:“那就好,那就看他会不会给我们一个满意的交代,如果不满意,我会先让人拖他们几个月俸禄,等他们告到官家那里,我再给他们发一些陈年旧物。”

听到这话,何欢总算明白为什么王荆那么怕陈实了。

闹了半天,陈实负责的是给百官发放俸禄。

不过,应该是一部分俸禄,而不是全部。

刚才陈实说过,他是管仓库的,而不是钱库,所以他发放的应该是朝廷给百官们的实物俸禄。

大宋施行的是高薪养廉的政策,所以官员的待遇非常好。

除了正禄,也就是钱外,还有其他诸如布、米、炭等各种补禄。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