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美景,三月天哎,春雨如酒柳如烟,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十年修得共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们,非常熟悉这段词是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插曲。90年代,人们所观看的电视剧多自港台引进,这部轰动一时的电视剧亦是,由港台人士联袂出演的它,最为人记忆深刻的印象莫过于白娘子形象,女星饰演许仙、许仕林两父子角色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电视剧改编自民间故事《白蛇传》和《雷峰塔传奇》,记忆中是90年代上映,直到十多年后再次搬上荧幕时,依旧流行一时。故事的概要,据说是紫微星转世的蛇妖白素贞,历经千年的修炼得以化作美丽女子,经观音指点到杭州西湖寻找前世救命恩人许仙。下雨时候的西湖,已经被大雨淋浴的许仙避雨,巧遇在船上的白素贞,故事说是巧遇,而实际上的相遇是特意为止,提及两人的相遇,生命中应该很少偶遇情况发生,多半是有一方有意为之的结局,或者说是有一方期待很久的相遇。白素贞与许仙一见钟情并结为夫妻,白素贞相夫教子并生下儿子许仕林,然而好景不长,好景不长从来都是小说故事的主旋律,白素贞被名为法海的出家人收服关押在雷峰塔下,二十年后,儿子许仕林考取状元营救被关押在雷峰塔下的白素贞,最后白素功德圆满得以成仙。
《新白娘子传奇》的故事围绕雷峰塔展开,它的拍摄地点自然离不开雷峰塔及附近的杭州西湖景区,西湖自唐代以降,便是杭州的名片,现如今是享誉全国的风景名胜区乃至名传寰宇。笔者曾经两度游览西湖,或许当年游览西湖的心境一般般,未能感觉到西湖之美,整个西湖倒是挺大,水质不够清澈,想必是曾经污染很严重,在游船上眺望远方的时候,发现西湖周围全是山峰,是见识中的城市湖不一样的地方。据历史记载,西湖的开发,影响最大的是五代吴越国时期和赵宋朝廷定都临安(今杭州)时期,此两个政权都曾以杭州为都城,成为政治中心后,自是极大的促进了杭州城的辉煌发展,而西湖是影响杭州居民最为重要的湖泊,自然得到了政府的大力开发治理。早在唐朝,任职杭州刺史的白居易,兴建水利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当年称白沙堤)虽年久而不复存在,而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便有了今天的杭州白堤,犹如宋代著名词人苏轼任职杭州时,同样大力疏浚西湖,也便有了今日的苏堤。白居易在杭州任职期间,曾在修筑的河堤上春行,并留有诗篇《钱塘湖春行》一首,是较早描写西湖风景的作品,不过那时候的西湖尚且名叫钱塘湖,即ZJ省境内最大河流钱塘江的附属湖泊。因该湖地处杭州城的西面,主政杭州的白居易将原本习惯性使用的“钱塘湖”名称换成了“西湖”,由于白居易的名气盛大,引领后续的文人们争相跟进,赵宋以降,西湖这个名称开始广泛使用起来,并延续至今。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春行》是诗人白居易主政杭州时创作的七言律诗,其实这首诗的传诵度一般,可谓是一首纯粹描写西湖风景的诗,不过它却被选入中学教材,或是因为它系一首描写风景的佳作,适合教导学生们进行诗词鉴赏,其次很多朋友熟悉这首诗时,春游西湖时或许可以吟诵一番。诗无特别之处,大意是指诗人行走在孤山寺的北面和贾公亭的西面时看到的风景,看到西湖水涨平,天空中白云低垂,几处向阳树木上有黄莺飞来飞去,谁家的燕子叼着春泥筑新巢,鲜花缤纷慢慢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盖住了马蹄印,湖东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喜爱的莫过于绿杨掩映的白沙堤。整首诗都在描述骑马行走在西湖边看到的画面,把春日里的西湖风光描绘的有声有色,我们所学的诗词,常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而白居易这首被收录至教科书的律诗,是较少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学生时代进行诗词鉴赏时,动不动就是说作者怀才不遇或者托物言志之类的,而这首清新简单,表达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让人觉得刻骨铭心的深情语句,也没有深刻难忘的名言,或有可能是诗人白居易创作此诗时,心态如同欣赏西湖美景的游客一般,称赞西湖的旖旎风光感觉甚好,好似发朋友圈一般记录之。
时光荏苒至宋神宗熙宁年间,大文豪苏轼对朝廷推行新法颇有微词,主持新政的变法派为了让苏轼少点妄议朝廷新法,特登将他调出京城,出任杭州通判一职,好让他沉溺于杭州的美色,然而苏轼不曾改变“出头鸟”的个性,在享受人间天堂的同时,依旧我行我素发表对朝廷新法的看法。或许与杭州有缘,苏轼还有第二次调任杭州的履历,首次任职杭州时,通判是个副职,大概是分权及制约杭州知州的岗位,未能充分发挥才华,再次任职时则是杭州知州,即相当于杭州城长官,如同白居易任职唐代杭州刺史,也效仿白居易大力疏浚西湖水利修筑堤坝造福杭州的农民,当然这些也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绩观使然。为了纪念他苏轼治理西湖的功绩,遂命名为苏堤,现在苏堤景色优美,被视为西湖十景之首的“苏堤春晓”吸引无数网红过来打卡拍照,当然九百多年的苏轼,在杭州自是悠哉乐哉,风流倜傥的苏轼也不忘在杭州留下众多诗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将西湖比喻成西施美人的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有两首,所列这首因有名句而广为人知,我们所熟知苏轼的作品,多半是其经历牢狱之灾后的作品,且呈现豪迈之气,而此之前的作品少为人知,这首作于杭州的诗句是个特例。苏轼写过很多关于西湖的诗句,但是能传诵较广的也就这一首,这与它创造出名句有关,经过历史的洗涤,真正能流传下来的诗篇也多半因它是否有经典名句,因“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的很美,故这首传诵甚广,再者因为人类的知识无限,人们只能去学习经典并传承经典,因此要想流传广,必须是经典中的经典方可。前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后放晴的西湖,水波粼粼,在艳阳天的照耀下,光彩熠熠很是美丽,下雨的时候,西湖的环山笼罩在烟雨中,若隐若现的西湖美景,这样朦胧的气象同样很美,形容西湖之美的诗句,感觉甚是略胜白居易一筹。如果把西湖美景比喻成美人西施,不管淡妆还是浓妆,总是很恰当的烘托出她的国色天香和秀丽神韵,苏轼把西湖比喻成古典美女之一的西施,可见是高度赞美西湖的景色,这是文人写作的本领所在,常人游览西湖美景时,想必很难吟咏出此等气象的诗句。
提及古都,国人想必不容易联想到杭州,殊不知如前文提到的,也曾经是吴越国和南宋朝廷的京城,吴越国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独立王国,在正统的朝代史上不占主流,南宋的历史表现差强人意,故而杭州作为京城的经历不足以让人印象深刻,故一般人对杭州是否为古都未必有概念,甚至许多本地人对杭州的古都历史都不甚了解。吴越国的成立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的结果,是五代十国中的一个,虽然冠以国名却无国家之实,相当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王,传统历史上通常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为正朔,因为这几个朝廷具有承接延续性,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吴越国时期,杭州尚不足以称为京城。到了南宋时期,宋高宗在临安(今杭州)正式定都并延续至赵宋灭亡,虽然南宋朝廷的国土面积只有今日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一,但依然被奉为正统,故南宋时期的杭州是名副其实的首都。
赵宋朝廷在经济上的成就,放至世界史上都是了不起的存在,然而在军事上,却不幸的遇到游牧民族的高光时刻,在宋徽宗时期遭遇巨大打击,北方的金国围困京师开封并掳走了宋徽宗父子,好在宋微宗儿子康王赵构重整旗帜,在临安恢复了中央政府的运行,即南宋朝廷,赵宋的政治中心开始移置临安(杭州)。杭州成为南宋京城后,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来到杭州的旅游者,除了香客外,还增加了各国的交通使臣、贸易商贾,赴京赶考的学子,导致杭州城人口激增,经济发展繁荣一时,为此今日的杭州建有仿古的旅游景区宋城。一般的历史告诉人们,南宋朝廷当政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还以莫须有的罪名处决了致力于收复故土的民族英雄岳飞,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屈膝投降,真实的历史远不止这么简单,不过有首名为《题临安邸》的诗,是此背景下的佳作,颇有名气,通过描写朝廷当政者沉迷于西湖美景及歌舞,不思进取收复丢失的故土,从文人的讥讽角度上去看,似乎实证了当时宋朝执政者们的偏安一隅。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