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去乡粮站送公粮,因为挑着重物,元医生不能爬山走牛角落的捷径,只能走村口的大路。所以天刚蒙蒙亮,赶在暑气升起之前,就会出门。自己的一对儿女昨天晚饭时,得知自己的父母今天要去乡里送缴公粮,都吵着要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去,所以他们也早早地的起了床。

随口扒完了早饭,元医生妻子用用过的葡萄糖注射液的大玻璃瓶,装满了几瓶冷茶水,放在装谷子的编织袋里。哥哥和妹妹把他们珍藏的弹弓从抽屉里拿出来,兴致勃勃地讨论着乡粮站里成群结队的麻雀。

一切准备妥当,就可以出发了!

两亩一分水田,公粮加杂项,一起要缴大约一百七八十斤的谷物。分成两担,一担一百二三十斤的,由元医生挑着;一担五六十斤的,由他妻子挑着。元医生夫妻两挑着担子,一双儿女蹦蹦跳跳、嘻嘻哈哈地跟在后面,一家人就上了去乡粮站的路。

顺着房前的小路一直往下走,过了土地庙右拐就到了村口的大马路,往北顺着大马路一直走,大约五六里就到了乡里,乡粮站就在乡里镇上正街的东边不远。

正是集中缴粮的时节,一进入大马路,碰到送公粮的人逐渐多了一起。肩挑的,推独轮车的,拖家带口,全家出动。

肩挑重物,长途行走,想要减轻肩部的压力,提高续航,是有诀窍的。

首先,要避免扁担垂直压迫在肩膀正面的骨头上,而是要压在肩膀靠近脖子的一边,稍微靠近背部,那里骨肉都比较宽厚,更能承受重量。

其次,挑担的时候,身形不能过直,要稍微弯曲,顺着腰背本身的弧度,像松弛的弓一样。双手一前一后用力地托着扁担,既可以固定扁担的方向,防止左右转动,又可以减轻担子对肩膀的重负。

娴熟的挑者,他们还会微微弯着头颈,调整自己的步伐和幅度,让扁担的两头和担子一起,随着自己的步伐有规律的上下律动,把身体能量的损耗降到最低。

哥哥和妹妹各自找到一条压得最深最清晰的独轮车辙,弯弯扭扭的顺着往前走。有时候车辙会突然被中间的一块小石头隔断,他们就会一脚把石头踢开。

“今年送粮我们为什么不借大伯的独轮车呀。”哥哥问自己的父亲。

去年送公粮,借的就是大伯家的独轮车。独轮车的最前面的横杠上,系着一根又粗又长的棕绳。上坡的时候,他就会欢快的牵着它快速地跑到坡上,背在背上,“嘿呦嘿呦”地帮自己父亲拉车。回程的时候,父亲就会让自己坐到车上,推着自己“吱呀吱呀”地一路回家。

“你大伯今天自己也要送,担着送还快些。”元医生回答,“刚好送完了,带你们到街上逛一逛。”

独轮车运输重物时,重量被均匀地分散到肩膀、左右两个手臂,更适合上了年纪的人,或者力气、个头都比较瘦小的人使用,而且独轮车是个杠杆的结构,它的两个长柄,减轻了重物对肩膀的压迫,即使是上了年纪的六七十岁的老人,也能轻易地运送两三百斤的重物。

但是独轮车重心靠前,远离人体和双手的掌控,想要保持重心的稳定,同样也需要极高的技巧,而且不能过于急躁,否则极有可能因为重心剧烈变化而致翻覆。像元医生这样身材高大的人来说,推车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弯着腰、压低身体,降低重心,反而多有不便。

既然人手充足,需要运送的公粮也不是太重,所以元医生宁愿舍弃“让人腰痛”独轮车,而选择“伤肩”的挑担。更何况采用挑担的方式,回程的时候只有几个编织袋、两根扁担,卷一卷挂在扁担上,一身轻便,刚好可以带着儿女们到街上的市场里四处逛一逛。

“元医生送公粮啊?”元医生挑着谷担正在埋头赶路,突然听到有人跟自己打招呼。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