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佛陀怎么解释。子二,对理征破。这当中有两段:一,直明昔说随情;第二个,正显见性非缘。佛陀先直接地说明,过去唯识的教法是随众生的情执而宣说的。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佛陀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我过去在唯识当中讲到我们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因缘而生,有根境的碰撞才产生心识。所以,这念心在因缘当中是不断地因为不同的环境而产生不同的心态。这种因缘所产生的生灭的心相,不是我这个大乘圆满第一义谛的教法,而是一种方便的教法。

佛陀讲到“心”有两种情况:

第一个叫作随情说,随顺众生的情感而宣说的。凡夫是有情感的,所以佛陀讲到我们的心——你看,你为什么会产生高兴的心、产生悲伤的心呢?首先,你过去有这样一种习惯的种子;其次,要有人刺激你,你才会高兴、才会痛苦。这种“心”佛法也承认,这叫生灭心——唯识的心,有过去的种子跟现前的因缘的和合。但是,这样的说法是佛陀为了随顺众生的情感而说的。

佛陀在讲到《楞严经》的时候,就撇开众生的情感,随智而说,以佛陀自己无分别智慧所照见的心来说。就是我们这念心啊,是不生不灭的,是迥脱根尘的。它的存在不需要根尘,只是由根尘的因缘让它表现出来而已。没有根尘,它还是存在,只是我们没有把它直下承当,只是我们错过这个机会而已。

所以,前面佛陀所宣说的唯识教法是随情而说的;这个地方佛陀开始开显我们的本来面目,是随智而说的,讲到了义的教法。先把这个观念讲清楚。

丑二、正显见性非缘

【图三】

我们再看第二段,正显见性非因缘。我们这一念心性是不假借因缘而生的。我们看第一段。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佛陀为了把凡夫所谓的生灭心跟不生灭心作一个对比,举出一个譬喻说阿难!我再一次地问你一个问题。一般的世俗人说,我现在能够见到一切万物,那到底在什么情况才叫作“见”,什么情况叫作“不见”?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能够见闻嗅尝觉知,我们姑且对色法来说这个见的功能,到底在什么情况叫作见的现前?什么情况是见不现前?阿难回答说,世间人要能够看到东西,要假借太阳、月亮、灯光三种的光明,才能够使令这个见的功能现前而照了万物万象,这个叫作见。假设没有这三种的光明,就不能见到东西了。

好,我们把这个生灭心要假借光明的引导才能够现前先说出来,这以下再把这个生灭心跟不生灭心加以对比。我们看下面: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应不见暗。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这个时候,佛陀就告诉阿难尊者说,如果没有三种光明的因缘现前叫作不见,那你就不应该见到暗相;你既然能够见到暗相,就是光明不现前的时候你还是有见到嘛,你见到暗相。也就是说,这只是缺乏光明,你不能说没有见的功能存在,不可以这样讲。我们的生灭心假借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假借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这只是一种一时的生灭的作用。阿难!如果在黑暗的时候我们见不到光明叫作不见、叫作见性不存在,那么你现在有光明的时候不见到暗相,那你也应该说不见了,因为你没有见到黑暗。那么如此两种,光明跟黑暗两种相状相互作用,那你都叫不见,因为你见到光明的时候就没有见到黑暗,见到黑暗的时候就没有见到光明,那这样都叫不见了。

我们作一个总结。

若复二相自相陵夺,非汝见性于中暂无。如是则知二俱名见,云何不见?

所以,事实上光明、黑暗两种相状是互相地侵夺。你落入因缘法就是对立的,有光明就没有黑暗,有黑暗就没有光明。但是在整个因缘变化当中,不表示说你这一念见性的体性在这当中暂时消失掉。它永远存在,只是说它随顺光明的因缘见到光明,随顺黑暗的因缘见到黑暗,它的体性是存在。所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说,不管是光明跟黑暗,见性都是存在的,都能够叫作见。怎么能够说不见呢?见性是恒常现前的。

我们再说明一下。生灭心是假借因缘而有的。你看我们有时候道心很强,有时候我们道心很羸弱,我看任何一个人都离不了生灭心。再大的善根,这个人也会起烦恼;善根再差的人,他偶尔也会起惭愧心。落入因缘法,我们是活在生灭心当中,关键是你怎么样不被它所转而已。你说,诶,他为什么一路走来能够这样子始终如一呢?其实每一个人都会起烦恼,只是说他烦恼现前的时候能够摄用归体,他观到烦恼的生灭,烦恼起来、烦恼灭,能够不随妄转而已。

其实烦恼并不可怕,关键是你不能被它转。那你怎么不被它转呢?你一定要回到你的现前一念心性。所以这个地方讲,我们的生灭心是随因缘变化。我们的业力变了很多的因缘,有时候会让我们快乐,道心很强,有时候会心里悲伤。如果你能够会归到你不生不灭的本性,你就看到整个心,有时道心强,有时道心弱,但是你永远做你该做的事情,就是安住在不生灭心。

所以你要脱离妄想。

子三、正示见性 分二:丑一、直示真性;丑二、腾疑细释

丑一、直示真性

【图四】

我们看下一段很清楚了,“正示见性”。其实脱离妄想,“直示真性”这一段经文很重要。修行,它是先脱离外境。我们在修不生灭心的时候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先脱离外境,不随境转;第二个,再脱离你的妄想,不随妄转,脱离生灭心;第三个,回归本性。

我们看经文: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四义成就。

身为一个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它非明、非暗、非通、非塞。一个人要能够依止现前一念心性,要知道一个观念:当我们心性遇到光明的因缘,我们见到了光明,但是你不要被光明所转,因为这个见性它不是光明;见暗之时,这个见也不是黑暗、黑暗相;乃至于虚空现前的时候,我们随时看到虚空,但是见性也不是虚空;见塞之时,我们随缘看到阻塞的相状,但是见性也不是属于这个阻塞。

所以我们修不生灭心的人,第一件事情,你随缘吃饭、睡觉、过堂,随顺生命的因缘有种种的相状现前,但是你要知道它只是一时的因缘。你不是过堂,你不是真正地在过堂,你也不是真正地在吃饭、睡觉,那只是随顺因缘而已,你的心性当中都没有这个东西的。所以,我们在修习心性的人,第一个,先脱离外境,离外在的四种境缘。这个离境是比较容易。

第二个,要离心,离你的生灭心。第二段就比较困难。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前面是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性是远离外境的,不管外境怎么变,你就以不变应万变。但是,我们在外境变的时候会产生一个生灭心,应该怎么办呢?

说是“见见之时”……我们解释一下。这个地方圆瑛法师有很多解释,我们采用圆瑛法师所说当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第一个“见”是我们的“见性”。第二个“见”是讲我们见性的一个生灭作用,叫“见分”。也就是说,当我们的见性遇到外在的因缘而产生一种见分、产生一种作用,见性转成见分的时候,其实这个圆成实性——这个我空法空的见性已经不是见分了,因为见分是变化的

你说我这一念虔诚的心去拜佛,那为什么会拜佛呢?当然,拜佛的心也是从见性而起,但是它已经不是见性了,它已经不是本来面目了,它只能够是我们借假修真的一个一时的因缘,所以见性已经不是见分。为什么呢?因为见性它是无分别智所亲证的,它尚且要远离这个见分——有分别的见分,是我们这个能分别的见分所不能攀缘的。所以见性是要离开见分,是见分所不能攀缘得到的。

当我们在修学的时候,当我们在忆念佛陀的时候,当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其实这只是一个方便。你要真正找到你的本来面目,要用无分别智,不能有分别。但是,如果完全无分别,你又不能积功累德。所以,我们讲修空观,还得修假观。修假观你要怎么样?无念中要起念头。但是,在起念头的时候你很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一时的方便,借假修真。所以讲“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见性还要脱离你所作用的见分——有所分别、有所作用的见分,它不是见分所能够到达的。所以,身为一个见性,连见分都见不到它,只要有分别就见不到,哪里还有什么样的所谓的因缘、自然、和合相跟不和合相——因缘叫作和合相,自然叫不和合相——这么多的戏论可得呢?

看总结。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身为一念心性,可以说是动念即乖、开口便错,你不能用你的分别心去攀缘的。佛陀就跟阿难尊者说,你身为一个二乘的声闻人,一向以来只是接受生灭因缘的教法,心胸狭劣,没有广大的智慧,所以你不能通达大乘的不二法门。我今把大乘了义这种不二的法门告诉你,你应该好好地回光返照,先找到你不变的心体;再以这个不生灭的现前一念心性,生起种种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妙用。不要对广大的无上菩提的功德生起疲怠懈怠之心,要生起勇猛精进的心,来完成你广大的无上菩提之路。这个是佛陀对阿难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勉励。

我们在研究《楞严经》以后,其实唯识学还是要学,因为它在讲生灭心。我们不要说完全否定生灭心,我们只是不要随它而转。我问你,如果完全不要生灭心,那你这个人就是禅宗说的“一潭死水”,你有什么用?什么都不动,那你就偏空了嘛。不动,是先求不动,然后再依体起用。所以研究唯识学你会知道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这个时候还是要动念头。但是,你动念头,你是依止不生灭心作根本,“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你还真的从百花丛里走过去了,你真的走过去了,但是你片叶不沾身!

刚开始我们要把大乘佛法那个心地法门先抓到。至于它怎么操作,你是做多少?这个我们可以慢慢来。但是,什么叫作“无住又要能够生心,生心又能够无住”,这个道理你要把它先参透。要不然你怎么修行?你完全无住也不对,完全生心也不对,但是我们的一个消息——先找到无住。刚开始先离相,先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先用否定的思考来破自己的相,先求无住。一段时间以后,再重新把你的心门打开,从空出假,积功累德,广度众生,广结善缘。所以先修无住。

那么这个无住,它的次第,先远离外境。你看佛陀讲得很清楚,先远离外境,然后再远离你的生灭心,最后回归到你的众生本具的现前一念心性;然后再从这一念心性重新出发,又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个时候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但是你心态完全不一样。

这个就是我们整个大乘佛法的消息,你要认清楚它的路头。它是先从否定门入,再从肯定门出,重新再肯定自己,“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依止一念心性开始从空出假,彻底地承当。所以,刚开始是彻底地放下,放下过去的这些妄想;放到最后的时候,要重新彻底地承当,这个就是大乘的不二法门。这个道理大家都要想想看,你要去往内去想,往心中去想,它是一个心地法门。

到这个地方,佛陀就直接地开显心性的一个修学次第。这段经文大家好好地参一参。

好,我们讲到这里。我们刚开始修行,要把修行的路头先抓到,你不要走偏了。一旦走偏,你要再回来就很难了,这是一条不归路,那你以后是非常麻烦的。我建议大家,修习大乘佛法你一开始就走对,不要后来再来后悔、再来调整,那非常麻烦。你一开始就走对,你可以走慢,但是不能走错。

本章已完 m.3q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