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的出现,让宋朝君臣心有余悸。
思量再三,李放还是说给了赵祯。
只有让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才能下更大的决心去变法。
李放总还是担心的,毕竟历史上的赵祯也不是什么意志坚定的人。
“张元......”
赵祯并未愤怒,一个宋人能在刚刚立国的西夏做到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在他看来这分明是个人才。
而且李元昊在他心中的威胁又上调了一个档次。
张元原名不叫张元,这个名字是他投奔西夏时,为了引起首领李元昊的注意,因此特地改的。
他和一个朋友一起去的西夏,二人一个改名叫张元,一个改名叫吴昊。
加起来就犯了李元昊的名讳。
两人在西夏高调的作诗题字,还特地将两个人的名字连起来,最终果然引起了李元昊的注意。
在决定任用二人后,李元昊对于二人的犯讳之举,毫无芥蒂,依旧让他们叫这个名字。
这份心胸,令赵祯十分警惕,此人定然所图甚大。
赵祯想到此处,急忙开口问道:“张元此人真名是什么?这等人不可让其投奔逆贼。”
目光殷切的看着电脑屏幕,他希望这神奇的道具能再给他透露点天机。
但很可惜,令他失望了。
李放耸了耸肩,无奈的表示:“我也不知道张元本名叫什么,历史上压根没留下他的名字。”
说着,来回切换了好几个网页,找了数个网站,李放也没有见到半点线索。
“我估摸着吧......”
李放以手托腮,缓缓道来:“他在西夏这么高调,是故意不对外泄露自己的真实姓名,估计他也怕你们挖他的祖坟啊。”
这话是有道理,就是太直白了,弄得赵祯有些尴尬。
“我怎会如此。”他摆了摆手。
李放摇摇头:“你现在不会如此,可好水川一败涂地,丧师失地,谁知道你会怎么想呢?”
赵祯沉默了,然后他看向李放不死心的问道:“真的没有此人的半分蛛丝马迹吗?”
别的不说,赵祯现在真觉得自己身边缺几个能办事的年轻人。
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主政一方,辅佐朝政是一把好手。
但在李放的影响下,赵祯也慢慢觉醒了,身为天子,他需要着眼于大局,可又不能仅仅只着眼于大局。
有时候,有些阴私之事,他还是想有人能和自己一起探讨一二的。
看过了张元的事迹,赵祯觉得这倒是个不错的人选。
而且他有信心,只要自己伸出橄榄枝,此人定然会感恩戴德。
毕竟能在汉土出人头地,谁愿意背井离乡,披发左衽呢?
李放又搜索了一阵,缓缓说道:“要说线索肯定是有的,只是范围太宽了,不太好找。”
说着,他鼠标滑动,将一段文字高亮,让赵祯来看。
张元,原为北宋永兴军路华州华阴县人,本姓为张,其名不详。
他少年时以侠自任,负气倜傥、有纵横才。
“此人是西北之人,难怪选择投往西夏。”赵祯了解了。
张元的祖籍离西夏那地方就近,怪不得去了西夏而不是辽国。
赵祯拿笔记了下来:“我回去便命人寻访此人!”
这件事有难度,古代是个乡土社会,通常来说都是同姓杂居。
想来张元的家乡,姓张的人肯定有不少,这个找人的差事不好办。
不过反正也不是赵祯自己去干,他只需要下个命令就行了,届时让地方官员帮他找就是了。
等他记完了,李放又重新说回了正题。
“吕夷简的这份奏疏倒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这一点你可以看看。”
指着关于吏治的一条建议,李放对赵祯说道。
虽然吕夷简没敢碰恩荫还有科举取士的规则,但他还是说了些东西的。
为了针对官吏的贪腐问题,他提出了可以搞均分职田,并改革官员俸禄。
北宋的官员福利待遇好,这一点天下闻名,可具体怎么个好法呢?
这个福利体系,大致可划分为三块,分别是正俸,加俸以及职田。
正俸差不多就相当于工资了,主要包括俸钱、衣赐、禄粟。
加俸就类比于绩效?
由职钱、侍从衣粮、餐钱、茶酒厨料、薪蒿炭盐,以及各种其他支出共同构成。
还有一个就是职田了,职田属于官田,在职官员可以从中按比例领取补贴。
除去以上三种,宋代官员还享有给券、公使钱及多种赏赐。
史载这些赏赐,“动辄为银五千两,或钱五十万缗”。
综上所述,宋代的中高级官员生活十分优渥,最顶层的那一批人更是腰缠万贯。
所谓“国朝遇士大夫甚厚,皆前代所无”,这种话也只有北宋有底气说出来了。
只是这些富贵荣华,却与大部分底层官员没什么关系就是了。
朝廷机构是个典型的金字塔系统,如果让塔底下的人过上高级官员的生活,那挑费可就更多了。
而且,底层官员的收入不仅少,遇到国家财用不足时,首先克扣的也是他们这些人的。
毕竟做决定的人是上层官员,他们总不会自己砍自己吧?
这样一来,低级官吏普遍生活压力巨大。
这种情况,在赵祯的父亲,宋真宗时就已经出现了。
宋真宗时的大臣张逸就曾面临这种窘迫。
(张逸)知青神县时,贫不自给,嗣宗假奉半年使办装。
还有记载:观察推官柳某死,贫不能归,乳妪挟二子行丐于市。
朝廷不给活路,那他们自然就会去自己寻找活路。
身为官员,他们手握权力,下一步想干什么,也就不用多说了。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