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豪掷千金,自弗朗机人手中夺得红夷大炮,此等重器,令满洲勇士如虎添翼,再不比直面明军炮火,攻城掠地更添胜算。
明军固守城池,避而不战,皇太极冷笑,以炮为矛,誓要破其龟壳,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对鲍承先的态度亦柔和几分。
“此炮之名,需更雅致。”皇太极沉吟,一语定乾坤。
“请大汗赐名!”鲍承先拱手,虽心存疑惑,却也知此非关键。
“红夷大炮,略显外夷之气,吾意更之为‘红衣大炮’,如何?”皇太极之言,尽显王者风范。
范文程与宁完我心照不宣,皆悟皇太极改名深意,意在避讳“夷”字,维护尊严。
“遵命,即刻镌刻新名于炮身。”鲍承先领旨。
皇太极继而部署,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将,随汉军两旗,整装待发。
八旗制度之下,汉军虽仅两旗,却亦成重要力量。孔有德三人,昔日叛逆,今朝忠臣,恭敬应命。
会后,皇太极独坐大帐,眉头紧锁,思及近年来战事不顺,察哈尔、大明皆成难题,心绪难平。
然,烦恼暂抛,召海兰珠入帐,以解忧愁。
另一边,崇祯八年秋,关内外风云变幻,藩王、后金皆蠢蠢欲动,山雨欲来。
独大明天子朱由检,悠然自得,身披明光铠,骑骏马,巡视京营,军容整肃,士气高昂。
新兵之中,刘文炳兄弟与英国公子张世武、张世明,虽初时散漫,经数月磨砺,已渐入佳境。然刘文耀仍不改多言之习,屡遭兄长训斥。
崇祯忽至,四人交头接耳,惊觉之下,迅速列队待命。
面对询问,理刑官李文生依律而答,崇祯则以俯卧撑代之杖责,既惩前毖后,又兼锻炼身体,智慧之举,令人叹服。
京营之中,崇祯以身作则,勋贵子弟与士兵同甘共苦。
张世明实乃冤枉之至,仅四字微词训弟,却与三人共赴苦役,然他深知圣上脾性,遂默默俯首,俯卧撑间尽显坚韧。
崇祯帝目光如炬,数月磨砺,贵族骄子之陋习渐消,军营铁律之下,无人敢越雷池半步。
帝对勋贵子弟训练严苛至极,步战、兵阵、火铳之余,更添骑术、轻重骑兵协同及火炮之技,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时光荏苒,四五月间,多数子弟竟能脱颖而出,成绩斐然。
刘文炳兵法精妙,张世明步骑火炮协同无间,沐天泽枪法凌厉、近战无敌,皆成军中佳话。
崇祯帝闲暇之余,亦与沐家兄弟切磋武艺,沐家拳法,令其受益匪浅。
然训练场上无戏言,崇祯帝严禁懈怠之气侵扰军纪。
他心中明镜高悬,知局势紧迫,却常以和煦之态示人,实则暗布天罗地网。
韩山河、王承恩、曹化淳等重臣,日夕呈报四方情报,令帝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藩王、商贾、豪绅,皆在帝之掌控,谁图不轨,谁怀忠心,一目了然。
崇祯帝布下“捧杀”大计,意在引蛇出洞,一网打尽。
此计之深邃,温体仁喻为“十面张网”,而帝则自诩“捧杀”,其志在毕其功于一役,不惜冒险诱敌深入。
刘文耀率先完成俯卧撑之罚,满面通红,犹求奖赏,却遭帝再加五十之数,令其愕然。
军中只闻军令如山,不容置疑,刘文耀只得再赴苦役。
帝归营房,洗去征尘,听取韩、王二人汇报。蜀王暗通秦、郑,图谋不轨,幸得郑芝龙识时务,拒见蜀使。
秦良玉之白杆兵,忠勇无双,守土有责,蜀王之计难成。
三月前,后金皇太极再犯疆界,山陕总督孙传庭急奏请战,然崇祯帝鉴于骑兵未备,国势未稳,未予应允。
今时不同往日,骑兵初具规模,遂发枪亦列装边军,藩王之乱恰成契机,京营及秦兵、天雄、白杆诸军皆渴战以砺锋。
孙传庭与卢象升,二人心照不宣,知新军组建意在何方,边镇之上,剑拔弩张,只待皇命一出,军心振奋,誓师出征。
另闻噩耗,陕西瘟病肆虐,吴有性力挽狂澜于西安,然秦王拒隔,聚兵四千余,成疫中隐患。
锦衣卫指挥使韩山河,深知圣意,疫情之事,事无巨细,皆上报之。
崇祯帝怒斥其无知,令速告孙传庭,战起即灭秦王,并严加防护。
西安百姓,无辜受累,然皇权之下,大局为重,崇祯帝忍痛割爱,以防藩王效仿,局势失控。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