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家国天下

禹表面上是接受舜的禅让而称帝的,但真相只有禹自己明白:要不是自己在治水过程中获得了崇高的威望,并乘机建立了自己的集团,积聚了强大的势力,后期舜已经完全无法左右自己了,舜会把自己的位子传给与自己有杀父之仇的人吗?因而禹到后期是怎么也不甘心把自己用命挣来的权势交出去的,况且自己的儿子并不像尧舜的儿子一样,在富贵窝里养费了,而是成长在涂氏家族并与自己一起经历了苦难,后期又经过自己的磨练和培养,完全可以担当大任了,凭什么再把权力交给别人?

于是,大禹开始精心操作:将一个空名传给伯益,并将其束之高阁,而将实权交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自己却回到家乡夏邑一个叫阳城的地方修养。古阳城就是现在潍坊诸城的城阳村。其子启即按照他的指导会见各位大臣、将领,会商国家大事,成为新的权力继任者,伯益仅得到一个空名号。

在逊位期间,大禹又利用自己精于勘探,善于治水、长于计算的能力,为自己的家乡修建了一条长16公里的运河,这条运河西起潍坊诸城市的大野村,过小里户村、东魏家庄子村、徐家庄子村入荆河,而后穿荆河过扳倒井村,转而北流分两路入中阳城村与赵家庄子村,中城阳村周围及赵家庄子村东都挖有船坞,而后中阳城村的余水入渠河,赵家庄子村的余水入荆河。这条运河一举将荆河、渠河与潍河连接起来,而潍河又通过胶州湾与济水、大野泽连成一体,一条水道就将鲁中半岛与鲁西南连成一体。这是怎样的视野?怎样的整体设计?如果当时没有地图是万万不可能的。

发现这条运河后,我相当震撼:在4000多年前,在既没测量仪器,还没有金属工具的时代,人们仅凭肉眼观测,依靠手工劳动就开辟出一条16公里的运河,这是什么样的劳动量?每年的维护保养又需要多少劳动力?这整条运河系统之上又运行着多少货船?有多少物资通过这条运河系统进行了转移?当时的货船制造业又是什么规模?与西方所谓的人类文明标志的金字塔相比哪个更代表文明?

我曾经质疑大禹为什么非要从远处引入渠河之水,还要修一条排水渠,多耗费人力物力!一周后,我为我的愚蠢脸红:运河是需要活水自流的,保持一定的高程是运河存在的基础。

《三齐记》云:”桓公尝堰浯入荆,溉田万顷“。春秋时期,齐桓公还在古河村位置的渠河筑坝,抬高水位,利用了这条运河的自流能力灌溉良田万顷。4000年前的大禹所掌握的勘察、测绘、计算、规划能力让我辈汗颜。

有大才能的人担当帝后是我们民族的幸运。

变故发生在大禹继位十年后,《史记》:“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大禹在家乡赋闲,想起当年涂山会盟集聚天下诸侯检阅大军的豪迈之势心潮澎湃,便欲故地重游,顺便拜谒涂山氏故老。心念已起便予行动,怎奈年岁已高,不耐舟车之劳,行逾200里到达会稽山下,便一病不起,蹉跎多日终于亡故。

其子启即带领部下及大禹后人离开阳城(诸城市城阳村),赴会稽(日照市西湖)处理大禹后事,这期间将大禹尸身运回家乡安葬于阳翟,也就是诸城市都吉台村,又征兆徭役建起长宽各一百多米,高八米,土方俞八万的夯土钧台,又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完成这一切工作时间已过去了近一年。这期间,在平阳(邹城)的伯益在别人的撺掇下登上帝位,消息传来,大禹后人及众部下怒火熊熊誓要发兵讨伐。伯益是个懦夫,眼看自己没有势力对抗启的讨伐,就抛弃都城跑到莒县的箕山躲了起来,帝启顺利登基建立夏朝。

帝启即位后,定都于安邑(今潍坊安丘市),并在大禹的钧台(都吉台的禹帝陵)之上大兴土木,建造了数座宫舍,并大张旗鼓通告夏朝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举行诸侯盟会,大宴诸侯以争取自己的支持者,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钧台之烹”。但是夏启这种公然违背公推传统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夏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引发了夏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

《史记·夏本纪》记载: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予则戮汝。”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

《淮南子》赞曰“有扈氏为义而亡,知义而不知宜也”。此役之后,再无人能反抗夏启之淫威,“公天下”彻底转变为“家天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