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客人走远,赵捕头说:“三人未来赴宴,五人离席,皆为当地数一数二的豪族。”余清问:“动了他们又如何?”赵一鸣犹豫片刻回道:“他们违法在先,大人执法在后,动了也就动了。不过...”

余清问:“不过什么?”赵一鸣说:“以往在此升迁的官员没少拿他们的好处,他们的家人要是告到京城去,有可能会给郡守大人招来麻烦。”余清笑道:“人走茶凉,他们要告就让他们告去,切莫阻拦。”

赵一鸣听到“人走茶凉”四字,陡然意领神会,心想:“没有铁打的郡守,却有铁打的捕头,郡守大人真能整治好地方秩序,他这个捕头日后为民执法定能逞心如意许多。”很是爽快地接应来。

夏衍给梅清华结了账,同余清等人回到郡守府,向姜山讲起宴请之事。

姜山从赵一鸣嘴里获知那没来赴宴的三人与中途离席的五人的家世背景后,问夏衍、余清、陈亮三人是何想法,三人发表各自的看法。

陈亮说:“将军既有志打通西去的商路,陇右便是西征大军获取物资补给的后方,寻机整顿好地方秩序,不失为大智若愚之举。”余清说:“将军区区一个河州郡守,哪里管得了其他州郡的政务,多思无益。”夏衍说:“有些事自己不能主导,不代表不能让别人主导,有时让别人主导,自己从旁协助,比自己主导让别人从旁协助,成事的几率更高。”

姜山也想过借力打力,就是想不到往何处借力。毕竟仅凭戡平荆湖叛乱之功,在没什么官员为他叫好的情况下,皇帝让他出任陇西将军兼任河州郡守,已是不可能中的可能,他哪里还有理由奢望在两三年内有资格染指陇右其他州郡的政务。

陈亮说:“大人全力整河州秩序,地方豪强利益受损,定会前往京城喊冤。只要别有用心之人妄想借机扳倒将军,陛下少不得为平息众怒委派钦差前来彻查此事,到时配合好钦差即可。”

姜山不觉得陈亮异想天开,可连钦差是友是敌都不能知晓,何谈配合好来。夏衍叫姜山放心,按皇帝以往的性子,只要没想过撤他的职,委派的钦差就算与他做不成朋友,也定做不成敌人。姜山觉得欲成大事,没有皇帝的支持断不可能,相信皇帝算不得奢望,便同三人一起猜测谁最有可能担当钦使来。

夏衍说:“杨怀宁已升任宰辅,本不起眼的靖王在某些人看来已成劲敌,保举靖王为钦差,或许是他们最愿意做的事情。”陈亮猜出夏衍的言外之意,是说姜山负责陇西军务不能护一方平安,若是靖王殿下在陇西境内遭遇不测,朝廷定会追究姜山失责之罪。夏衍说:“想怎么想就怎么想吧。”

余清却说夏衍胡扯,认为靖王乃皇子,他若遭遇不测,皇帝岂能善罢甘休,定会一查到底。就算这一石二鸟之计能轻易得逞,事情却终有水落石出的一日,事后受罚得不偿失。

姜山想起誉王、襄王遇险之事,不由得不信夏衍所想,感喟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虽非常人可为。但对某些只求自己好、又爱走捷径的人来说,无视因果报应,还是有可能的。不可不防。”

余清听姜山说起誉王、襄王曾遭遇截杀的经历后,对有些人的胆大妄为不也信了几分,说:“若钦使真有可能是靖王,那剪除陇右境内的盗匪刻不容缓,切不能让靖王路上遇险。”

夏衍问余清的脑子是不是越来越不好使了,剪除了境内匪盗,让靖王路上怎么遭遇盗匪去。余清说夏衍的脑子才不好使,万一保护不力,谁来承受后果。夏衍叫姜山别听余清老头的,说以一人之安危换一国之好处,就算是皇子也可冒险一试。

姜山心想:“曾以九人之力护送誉王南下都能化险为夷,何况现在统领着几万兵马,只要部署得当,保靖王安全无虞应该不是难事。”看了看余清,看了看夏衍,问陈亮觉得如何。

陈亮说:“若是能做到万无一失,借靖王之手整顿陇右秩序,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姜山再问余清觉得如何。余清说世间之事,主动出击都没有万无一失,何况被动防守。

姜山觉得做人做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些事若必须去做,还得做好来,就当提前谋划,就得避轻就重。与三人对望一眼,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日后若真能为大夏国打通西去的商路,让靖王路上冒险,就当是情非得已好了。”

余清见姜山心意如此,自没什么好说的,建议姜山办事动作要快,最好让钦使年内到来。理由是大雪覆盖大地,千里一片白,野兽都无法潜行山野,何况大队人马乎!

夏衍夸余清总算说了句有用的话。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