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扬从书房出来,就叫越越:“小朋友,咱们今晚吃点啥呢?”

越越又是没有主意,只说了一句:“舅舅选,选什么我都喜欢。”

“是么?小越越嘴巴真会说话。这口才和妈妈真像。”贺扬说。

这是真的说对了,越越长得不太像自己,性格貌似也像绍晖多些,但这张嘴倒是得到了自己真传。贺扬又说到点子上了。陈笛又看了贺扬一眼,嘴角稍稍向上撇,并没有说话。

贺扬又说:“我有个提议,不过可以投票表决,我们晚上吃火锅怎么样?”

“火锅?”陈笛和越越对这个提议太意外了。上一次吃火锅还是春节在湖城,母女两人从来没有在外面吃过火锅,自然都连声附和。

陈笛思索着,说:“那我们去海底捞,还是渝利火锅?”她印象中浦东有名的火锅店不是很多。

“不用。”贺扬说:“咱不用去火锅店,就自己在家吃。现在才五点多,我去菜场买食材,给你们试试手艺。”

“可是,用什么煮呢?”陈笛犹豫着。

贺扬说:“有电火锅么?没有的话,电饭锅也行。咱们挪到餐桌上煮就行,搞个电源,接线板就行。”

“电火锅?”陈笛自言自语,她想起来什么,又跑去厨房打开柜子察看。果然,柜子最上面有个电火锅的包装。这是前两年陈笛参加一个活动,主办方送的。陈笛重重地拎回家,又想自己和越越也不会吃火锅,就将其束之高阁了。

“想不到,你的家伙事还挺全。”贺扬一边说着一边从陈笛头顶伸出手,把火锅取了出来。

陈迪说:“全新的,从来没有用过,包装都没有拆呢。”

贺扬笑了,说:“幸亏我来了,不然它就永远待在冷宫了。”

于是贺扬做了一个分工:越越负责剥葱剥蒜;陈笛负责清洗这个新火锅,收拾餐桌,搞定接线问题,把葱蒜洗净切好;他自己负责去市场买底料、调料和涮火锅的蔬菜。

陈笛说:“要么我和你一起去吧?”

贺扬说:“给邻居看见了,是不是又不太好?”

陈笛瞪了他一眼,没有说话。

贺扬一个小时就回来了,进门就洗手进了厨房。他用鸡块、大虾、豆瓣酱和火锅底料炒了锅底,然后转入电火锅,加了水先炖着,再和陈笛分工搞涮菜,他负责把鱼丸、肉丸、鱼片那些直接涮的装盘摆在餐桌上,又去捣蒜泥,陈笛负责洗蔬菜,蘑菇,再切好装盘,摆上餐桌。

半个小时之后,三个人围坐在餐桌上,给自己的碗里调蘸汁。贺扬买了川崎的麻酱、麻辣和海鲜味调料,又加上自己做的蒜泥香油汁,调料的选择也不比火锅店的少。涮菜也是,鱼虾、鸡肉、牛肉、黄喉、毛肚、丸子、冻豆腐、海带丝、粉丝、藕片、冬瓜、木耳、生菜、茼蒿、凤尾菇……餐桌全部摆满了还没有放下,又留了几样在厨房,等会儿盘子空了再去拿。

陈笛望着桌子上已在嘟嘟作响的电火锅,和一盘挤着一盘的涮菜,还有四样貌似在争先恐后被选择的调料,暗暗佩服贺扬能干,他竟像变戏法一样搞来这么多食材,换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黄喉毛肚那些荤菜到哪个摊位去买,也不知道该买多少。而贺扬,一个定居BJ的大男人,第一次在上海的菜场买菜,竟如此轻车熟路,恰到好处。陈笛再次被贺扬的生活能力折服。

贺扬的手抓住电火锅盖子上的把手,郑重地说:“接下来举行的是揭锅仪式,揭锅仪式之后,就可以下菜去涮了。”

陈笛扑哧一声笑了出来。“你可真会整。”

越越也笑,说:“贺扬舅舅太好玩了,好有仪式感。”

贺扬得意地摇头晃脑,说:“越越总结得太到位了。这么小的人就能总结出仪式感这个词。生活就是需要仪式感。咱们平时忙着上班,上学,好像每天都像闹钟似的一样精准,马不停蹄,日复一日,但是呢,时不时地有个不同的日子,节日啦,生日啦,我来上海啦,就找个由头庆祝一下,放松一下,吃点不同的,玩一玩,胡闹一下,这就是仪式感,对吧?”

越越似懂非懂,大眼睛咕噜噜地转着,好像在解读贺扬的话。陈笛睨了贺扬一眼,心想这人脸皮真厚,把自己来上海和节日生日并列。他这嘴是怎么张开的?陈笛又去看贺扬。他正拿着筷子和小漏勺把第一拨下锅的黄喉和大虾捞出来,分给三个人。那坦然无辜的神态再次震惊到陈笛。

“咦?你怎么还在发呆?被我这劳动者的风采迷倒了?”贺扬拍了拍身边的陈笛。

这家伙是火眼金睛,什么都逃不过他的眼睛。陈笛白了贺扬一眼,拿起筷子往嘴里喂了一块黄喉。

贺扬左右看看,又说:“来点点评,我炒的火锅底料怎么样啊?”

“好吃。”越越说:“不辣也不油,我喜欢。”

“嗯,我炒的时候想到你们吃辣都不太行,外面火锅底料也太油,咱们肠胃没有那么匹配,自己吃就得适合家常脾胃。”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