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笛的转学问题解决了,全家的激动喜悦程度不亚于妈妈调动好了工作那一次。虽说还没有正式搬家,但爸爸在大院分的这套房子里配了一张大床,两张小床,两张课桌,两把椅子,还有一套四人餐桌椅,甚至墨绿色的窗帘都是挂好的,爸爸还买了简单的厨具,三个人正常地上班居住是没有问题的。这样过了一个月,一直到国庆节,爸妈才有空借了一辆大卡车回到老家属院去搬家,并给弟弟转学到湖城部队大院旁边的小学。

搬家的那天动静大,周围的不少邻居来打招呼,有的还帮忙拿东西,陈笛这才开始认识附近的邻居。过去的这一个月,她忙着熟悉新的学校,新的班级和同学以及上学的路线,很少去注意自己住了一个月的房子周边环境,反倒是五年级的弟弟来的第一天就能说出来家里这排房子的前后左右都有什么,这一排都住了什么人。

陈笛的家在大院的西北角,这一大片被叫做西北片区,编号都是三四X,陈笛家是第五排,就叫三四五。一排共有五套房子,都是带着前后院的平房,后院很大,可以种很多蔬菜和花草,前院比较小,是入口的过道和储藏间。从东往西数的第一三五家都是三个卧室一间客厅再加厨房和卫生间,夹在中间的第二四家面积则稍小些,就是少一个卧室的配置。住在第一家的主人是童叔叔,也是新搬来不久,他老婆是个医生,姓程。程阿姨非常热情,是陈笛第一个月唯一认识的邻居。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童壮和陈笛的弟弟陈霄同岁,小儿子童志比哥哥小两岁。陈笛家搬来第一天,陈霄就和童家兄弟玩到一处了,三个人一会在童壮家,一会儿又出没在陈笛家。第五家主人姓王,爸爸叫他王主任,让陈笛叫他王伯伯。王伯伯家也是个儿子,看上去和陈笛差不多年纪,搬家那天,王伯伯还叫他儿子帮着陈笛家从大卡车上搬点不太重的板凳什么的。后来才知道,王伯伯家还有个姐姐,已经在外地上大学了。第四家主人很年轻,是小张叔叔,他老婆是李阿姨,他们的小孩好像才四五岁的样子,是个男孩,似乎是叫小伟。三四五排的第二家就是陈笛家东边的紧邻就有点神秘,听爸爸说姓贺,目前不在大院工作,被调到湖城外的分支部队去了。他家也有两个儿子,大的刚上了高中,小的好像和陈笛差不多。爸爸说这两个小伙子都挺有礼貌的,见了面会和他打招呼,其他的情况就不太了解了。

搬到大院生活,让陈笛一家老小都心满意足。湖城是省城,虽然大院距离市中心还有20公里,但总比200公里近了许多。因为爸爸升职了,所以分到的房子也比以前大多了,爸妈一个卧室兼客厅,他们盘算着请人来帮忙做一只三人沙发。陈笛陈霄各一个房间,都有了写作业和活动的独立空间。在姐弟的卧室中间还有一个专门的摆放餐桌的饭厅,一家人坐在这里吃饭聊天,气氛温馨又欢乐。重要的是房子里有卫生间,再也不需要去公厕。当然,所有的欢乐元素中,最关键的一点是爸爸每天都能在家。以前的家属院,都是只有家属孩子住,爸爸们都在几十公里外的山上驻扎,一个月,最多一个礼拜才回一次家。而这次则不同,大院里有办公,有住家,有生活服务设施。爸爸的办公楼就在大院里,妈妈也上班不远,弟弟的学校就在大院外面两百米的地方。每天中午和晚上,全家人都能见面,一起吃饭聊天。这是陈笛长到十二岁从来没有经历过的幸福。

此外,大院里的环境也是一家人满心欢喜的一大原因。大院太大了,足有原来家属院的十几倍的面积,每条道路旁都是树木林立、郁郁葱葱,整体看就像一座大森林。路上经常遇见整整齐齐排着队喊着口号或唱着歌的队伍,气氛更加庄严神圣,以至于来大院的第一个月,因为陌生和敬畏的缘由,陈笛都不敢在大院里乱窜,只是上学、放学,家和大院外的公交车总站两点一线的活动。一直到全家搬过来,调皮好动的弟弟和邻居家的孩子们在大院里到处跑,不但摸清了大院内的布局,还随时给陈笛科普,甚至拉着陈笛跟着他去到处“乱窜”。没有几天,陈笛对大院的各种设施和布局也了然于心了。

进正门(南大门)是一片办公区,主楼在最前面。主楼后面是一个小花园,再后面是篮球场,然后又是办公区,这算是大院的中轴线。大门口在主楼两侧各有一条主干道,向西走,分别是西南片区,西片区,从西片区隔一条道路向北就是陈笛家所在的西北片区,向西则是一大片办公区,再向西就是西大门。主楼向东的主干道一直向东是一片办公区和训练场,向北则是大礼堂(电影院),大礼堂向北分成两纵列,偏东一列是医院,向北也有一片办公区,再向北过了一条马路就是东北片区;偏西的一列则是生活服务区,自南向北依次是食堂、早餐熟食店、小卖部、理发店和洗澡堂,生活区向北是幼儿园,隔了一条道路向北则是北片区。大院最北面靠近院墙的那一带,有一条小河,还有一片密林,西边的密林中有几座小山,再过去还有养猪场,而东边密林的南面居然还有个小的养牛场。

陈笛来大院的第一个月,就只会从公交站下来,穿过公交总站的空场,进入大院正门,然后沿着主楼左边的这条路走到头,再向北转弯,一直走到三四五排,左转,向西走到第三家,就是自己的家。这条路她早已经能闭上眼睛走了,但是她根本不知道自己途经了哪些地方,不知道西南片区、西片区住了什么人,不知道再向西还有什么机构,也不知道在西区、西北区、北区和东北区还藏着好多种满了苹果、梨子的果园。她不知道可以拿着牛奶票端个小奶锅就可以去打到刚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鲜牛奶,也不知道妈妈买来的酱肘子就来自大院里的养猪场。买早点、买香皂牙膏洗发膏、看病、理发、看电影都不用出大院,每周篮球场上还能放露天电影。

这些都是陈笛之前没有想到的,也让陈笛觉得自己的幸福到了极致。她深深爱上了大院,享受着大院生活的各种乐趣。晚上吃完饭,会和弟弟在院子里散步,有时候还拎着热水瓶,顺便打了开水回家。大礼堂有演出,或者放电影,只要爸爸发的票够数,她肯定去看。篮球场上的露天电影,只要作业写完了就去。她还主动请缨,负责每天傍晚去牛奶房打牛奶,早上洗漱好就去给全家买早餐,买油条,买糖酥饼,再打一锅豆浆回来。

逐渐地,也认识了大院的一些人,和爸妈一起散步时见到过大院的几位领导,爸爸的下属也经常到家里来吃饭,爸爸还有几位住在其他片区的朋友来家里聊聊天,陈笛姐弟也被带去他们的家里玩过。妈妈在大院里也交了两三位朋友,一位就是住在三四五排一号的程阿姨,她隔三差五地来陈笛家聊几句,两家的孩子也熟悉得最快。还有一位是三四四排三号的徐阿姨,可能是性格豪爽,所以容易和妈妈交上朋友,她家的孩子也是一男一女,男孩和陈笛差不多,女孩和陈霄差不多,徐阿姨特别希望两家孩子能打成一片,但是不知为什么四个孩子都不太主动去对方家里玩。

弟弟在大院的生活真是如鱼得水,不到一个月,他的朋友已经遍布大院各个住宅片区了。这可能也和他转学到了大院门口的小学有关,这个学校里一半的孩子都是大院子弟。所以一放学,他就满大院里找同学找朋友玩去了,常常是吃饭的时候都不回家,妈妈派陈笛各处去找他。特别是西北片区的小孩,弟弟更是熟悉得不得了,别说同一排的一号的童家兄弟,四号的张小伟,五号的王鹏,连二号的贺家兄弟他都认识了。这小子就有这个本事,从四五岁的小弟弟到高中生,他都能跟别人认识,还打招呼。这一点,陈笛是做不到的。

陈笛自己在大院里交的朋友倒是不多,除了爸爸几个好朋友家的哥哥姐姐,就是两个和她在附中同年级不同班的女孩。她们是等公交车的时候认识的。那两个女孩发现年级转来了新同学,又发现陈笛和她们同乘5路车到大院下车,进出大院的门,就主动来和她说话。陈笛心想,她们到底是长在大院这样大气的地方,说话做事的气质都那么落落大方又热情真诚。两个女孩一个在二班,叫俞庆,一个在三班,叫王琳,她们都住在西片区的楼房里。从和陈笛说话那天起,每天在公交车站等车,她俩都拉着陈笛一起聊天,告诉她有关学校年级和大院的各种事情,下了公交车,又和陈笛一起进大院,一起走到分岔路口。至于三四五排的邻居,童家兄弟陈笛是比较熟悉了,但他们毕竟比自己小三五岁呢,怎么一起玩?小不点张小伟更别说了。王鹏,搬家的时候的确帮过忙,再见面,陈笛也是打个招呼,毕竟是同龄的男生,有点不好意思再多接触。贺家的人,好像一直没有正面见过,也没有什么感觉,对于陈笛就是不存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