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午后,除了一股股热浪外,街道空空荡荡的。就连最具活力的野狗都躺在树荫下,耷拉着脑袋,伸着个舌头大喘气。
城西的一家医馆,掌柜吩咐学徒们将库房的药材搬出来晒晒太阳,晒去春日积攒的潮湿。在大热天干这体力活,学徒脸上自然是看不到一丝欢快,仅有一层密密的细汗,很快又被太阳蒸发掉。
倒也不是掌柜的故意刁难学徒,只是掌柜觉得,一个医生,得懂得药材的习性,药材的质量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药材的质量,直接影响药方的用药。
药材平铺在簸箕上,簸箕平铺院子里。院子顶部拉起一层薄薄的黑纱,这是掌柜的祖上传下来的技巧。说是太阳直射药材会让药材的药效减弱。
尽管遮了一层黑纱,药材的温度还是迅速的升了起来。不一会,药香便开始四处弥漫。煎药讲究一个火候,晒药材同样讲究火候。时间短了,水汽来不及蒸发,时间长了,药效流失,功能大打折扣。
掌柜隔段时间便在院子里走动一圈。手里不时的翻动药材,感受药材的温度与湿度,不时跟身后的弟子们说教两句,让弟子们伸手进去感受一下。要是火候到了,便吩咐学徒将药材装袋封存。换上还没晾晒的药材。
时间很快便在这一圈圈循环中走到了傍晚。
这座城西的老医馆看着已经有些年头,院子围墙上都是岁月留下的斑驳。大门高高悬挂的牌匾看着有些有点显旧,却被擦得铮亮。牌匾上龙飞凤舞写着“济世堂”三个大字。
这里的掌柜叫梁文靖,据他说,这块牌匾还是当年皇帝在先祖告老还乡时赐下的。至于是真是假便不得而知了。
医馆里除了梁文靖夫妇及下人外,还有三个学徒以及梁文靖的女儿。梁文靖女儿名字唤作梁五味。她出生的时候是九月,恰巧五味子成熟的季节。望着红彤彤的五味子,梁文靖一拍脑门,便给女儿起名叫五味。
大师兄叫刘文浩,是梁文靖挚友的孩子,很小便双亲去世,托孤在梁家。
也许是年纪比其他三人略大,又或许是梁文靖也对他更为严格的原因,大师兄跟其他三个孩子关系并没有玩伴般的亲密,更有一种长兄为父的感觉。
二师兄叫张知行,取自“知行合一”。
三师弟叫李中明,取自“中正明礼”。
两个孩子都是从农村来的,祖辈世代均是在地里刨食的农民,不想让孩子继续吃这看不见尽头的苦,寻思让孩子学个手艺也不错,好叫孩子有个其他谋生手段,便让他们到城里医馆当学徒。
在村子里他俩没有自己的名字,都是叫什么大娃,狗娃之类的称呼。名字是正式拜入济世堂门下时,掌柜取的。
虽然孩子还小,但掌柜却给他们给予很高的期望。大部分长辈都是这样,自己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总寄希望于下一代,希望他们继续自己未完成的事业。
也许生命延续的意义便在于此,人生要做的事情太多,但生命的长度实在太短,大到每代人,小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使命。一代人若是能完成自己这一代的使命,便已经很了不起。
少年时梁文靖也是天资聪颖,过目不忘,一篇文章不过三遍便能倒背如流。小小年纪梁文靖便一身傲气,小觑天下英雄。当真是“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谁人少年不轻狂,梁文靖带着自己的傲气,赴天京闯荡。结果却是碰了满头包。最后灰溜溜的回到定西城继承家业。
梁文靖父亲临走前,握着梁文靖的手,说到:“我知道你心中还有很多放不下的,我也相信你可能会成功。但我也相信,你可能会失败。文靖啊,我还是希望你能定下心来,将祖上传承下来的东西,传承并发扬下去。“
继承济世堂,并将之发扬光大,便是属于梁文靖的使命。
言归正传,傍晚时分,随着病人的增多,收拾好院子的学徒也有条不紊的开启了工作。大师兄跟师傅在一起坐堂,一些简单的病例已经开始上手把脉了。当然,为了病人的安全,最后梁文靖都会上手再看一遍。
二师兄跟小师弟则负责抓药,捣药等工作。工作之余,眼光也在大堂上不停地大量。若遇到紧急的病例,便会安排优先诊治。
无惊无险,又是忙碌而平凡的一天。虽然府里有下人,但师娘还是会偶尔下厨,早早便已经备好了饭菜。晚饭过后,梁文靖便回房研读医书。小徒弟们也有另外的功课要学习。
大师兄带着小师弟们讨论今天的病例,讨论用药。
“我们来看这两个病人,都是头痛,为什么师傅用的药不一样?“大师兄拿出药方,问师弟们。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