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大清先后用自己的销售渠道,救活了棉纺厂、制衣厂和纺织厂,主要手段就是找专业管理人,高薪请设计,拓展销售渠道,很简单就救活了这三家工厂。

只有日化厂花了何大清的大工夫,毕竟日化厂是何大清计划里很重要的一环,目前的日化厂主要生产洗浴用品和卫生用品。

工厂倒闭的原因也是产品单一,同类产品多,在市场没有竞争力,再加人浮于事,都没把心思放在产品来,所以倒闭也是很正常的。

何大清接手之后没想过完全交给其他人,而且目前市场并没有做的很成功的日化厂,所以招到一个不错的人之后,何大清决定亲自带一段时间。

何大清先对原材料进行检查,接受国有工厂的最大好处就是一般不会出现原材料不达标的的,毕竟大锅饭时代,谁也不敢从这方面下手,毕竟下手就是吃花生米的。

紧接着就是了解分解原材料、混合加工、集中生产等流程,根据新招经理赵鸿途的建议砍了一些不必要的操作流程,见没什么大的问题就让工人加紧生产。

何大清联系了中央电视台,早新闻前十分钟买了30秒的广告,毕竟作为后世人抄一个很好的广告创意还是很容易的。

而且厂里成立专门销售部,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办公室人员一兼数职,都想做好都做不好,销售部包括渠道部、客服部、品牌推广市场活动部,至于市场调研和广告策划,实在找不到专业的人,只有慢慢组建。

广告播出后,日化厂真正进入了快车道,客服部电话开通就没停过,短短三个月就开发了三十多个渠道,把日化厂的库存和现生产的产品销售一空,而且陆续又新进来许多的渠道商,订单已经排到一个月之后了。

慢慢的赵鸿途已经熟悉了现有的运营节奏,何大清就暂缓了日化厂的销售扩张,毕竟销售能力在这,何大清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剩下的交给赵鸿途就可以了,毕竟能力摆在这,何大清也比较放心。

给赵鸿途强调了注意事项,何大清就开始忙活起食品加工厂的事情。

其实食品加工厂是接受这几个厂里面最轻松的,因为工厂本身在京城内的销售能力就强,它也是唯一一家唯一没有外债和拖欠工人工资的工厂。

经过调研,何大清了解到市委着急出售食品厂的原因就是政府计划招商港资入驻京城,而港资看中的就是食品加工这个项目,跟现有的经营体系有冲突。

而且国有工厂也不方便让港资投资,所以食品加工厂就成为何大清因为接手其他厂进而收到的福利。

那就没说的了,换了负责人,让原来工厂负责具体事物的管理人员位,就很好的解决了问题。

但是考察之后,何大清发现这个食品厂问题还是不少。

不仅产品种类少而且销售渠道单一,产品只有速冻食品、罐头食品,销售只依靠供销渠道,这样对于以后的扩张造成很大制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