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提荀彧连夜启程赶赴长安,为刘协帝业奔波。
这会儿,刘协也未休息,正在偏殿接见不速之客——太仆王允。
对于太仆王允,在刘协看来,毁誉皆突出。其在董卓身死前,名声卓著,颇有贤臣之姿。
然在董卓身死后,其恃功而傲,轻慢众臣,织罪杀蔡邕,因不能及时、妥善处理董卓麾下的凉州兵将,致使长安再罹兵祸之危,皇帝刘协亦被李傕、郭汜等人挟持三年之久。
刘协断言:王允可用,但不可重用。可用之处在于,以其为人和品行,其必反董卓;且身为太仆,可联络文官,在人事任命方面有所作为。至于重用,呵呵,且看且珍惜吧。
王允慷慨言道:“陛下,董贼阴收诸军,恃兵逞凶于朝野,百官皆怒不敢言。后又行废立之事,擅杀太后,欲乱宫闱。今陛下挺身而出,阻其**,势必见恼于董贼矣。若不早日计,恐为董贼害矣。”
刘协闻言,故作紧张,急忙前倾身体道:“太仆可有计救我!”
王允见状,抚须笑道:“陛下勿忧,臣于朝中有夙望,愿为王之前驱,内结诸朝官,外连太守州牧,若四方诸军勤王,董贼不足惧也。”
刘协闻言,面上露出喜色道:“太仆此言甚善。但董卓兵盛,四方诸军无一能敌。若勤王,无论是聚兵呼应,还是军械粮秣,均需时日,必不能急至也。孤以为,当务之急,不若众正盈朝,贤良皆举,则董贼必不敢乱也。”
对于王允提议的四方诸军勤王之策,刘协半点也不感冒。哥哥刘辩尚在,四方勤王之军究竟是勤少帝,还是勤新帝,犹未知也。
若是四方亲王之军高举“清君侧,复少帝”的旗帜,他刘协又将被置于何地。
况且,兴兵之后,诸强并立,这天下不还是要乱。
若他刘协还是原来那个刘协,他倒也无所谓。毕竟,他也只能随波逐流,和刘辩无二。谁来做皇帝,都无法改变大汉覆灭的结局。
而今,他既然已知未来的历史,又岂肯临危而退避。大丈夫生于世,当立潮头,手把龙旗。
听到刘协“一缓一急”之言,王允大惊。来之前,他只是因为刘协立宫门拒董卓,认为新帝敢任事。所以才夜访新帝,谋求皇帝对自己的支持。
而今,他发现,新帝虽年幼,但聪慧异常。相比于少帝刘辩,刘协确实更适合做皇帝。董卓在这一点上,还是有眼光的。
王允赞道:“陛下圣明。臣愿为国举贤,使众正盈朝,压制董贼之势焰。”
刘协击掌赞道:“有太仆相助,孤势必能解天地倒悬之危,正朝堂逆施之祸,济百姓流离之厄。”
听到刘协的倚重之言,哪怕王允已年逾五旬,仍然有些飘飘然。
两人继续商议,拟定了联络大臣的姓名,以及后续举才荐贤的标准。王允这才兴奋离去。
看着王允离去的背影,刘协只希望他能如历史上一样,在扳倒董卓前不会失误。
九月六日凌晨,刘协再次和王越一起习武。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