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国大军围住宜春城已经十天了,也曾经尝试过几次进攻。
然而,宜春守将带领城内的全体居民,进行了激烈的抵抗。滚水滚油不要钱的往城外泼,许多人家里面的房梁都拆了下来,当成防御器械丢到了城墙外。
眼看这座城池久攻不下,清谷道人建议道,“距离宜春城外十里就是长江的分支,名曰桃溪,我们可以堵水为堰,再放水来冲城,此城必破。”
苏紫玉正拉着满弓对准了城楼上,久久没有说话,直到他终于发现了一个露头的士兵,猛然松开弓弦,一支利箭如疾风般射了出去,随即那个士兵从城墙上掉了下来。
等到他放下了弓箭,青谷道人接着追问,“主公以为我的计策如何。”
苏紫玉坐在临时搭建起来的凉棚里,“陛下是仁德圣君,他不会同意这种方法。”
清谷道人皱紧了眉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主公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瞻前顾后的人。”
苏紫玉望着清谷道人,“你当初跟着我的时候,说过希望结束这乱世,如今为了破城,就不择手段,是否背离了初衷。”
“现在宜春城被围的消息,恐怕已经送往了建康,如果再犹豫下去,我们将要面对的,恐怕就是梁国全面的反扑了。”清谷道人说出了自己焦急的原因。
苏紫玉却露出一个轻蔑的笑容,“建康城现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等他们想起来调兵,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
看到苏紫玉如此胸有成竹的样子,清谷道人觉得,苏紫玉肯定在背后做了什么,但却没有告诉他。
正在说话间,就有荆州大营的军需来报,“将军,宫里又送东西来了,除了新制的一千颗手雷,另外还有三架千里镜。”
无论是匠作监还是军营,都觉得望远镜这个名字太过于朴素,所以当他传到苏紫玉手中的时候,就已经改名叫做千里镜了。
苏紫玉按拿起单筒的千里镜,朝着远处的城门望去,果然能将城楼上的情形照的纤毫必现。
他不得不感叹,匠作监最近做出来的东西越来越有意思了,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他直觉这些改变都出自于赵春阳。
清谷道人也拿了一支千里镜,往城门的方向望去,等到苏紫玉已经把千里镜放下的时候,转头就看见他张大嘴巴不敢相信的模样。
苏紫玉也不理他,继续端起弓箭,如一支逡巡的猎鹰一般,时刻注意着敌人的疏漏,一有机会便是一击必杀。
过了许久,苏紫玉手里的箭还没有射出去,清谷道人终于回过了神,双手捧起千里镜放到托盘上。摸出手巾,擦了擦自己头上的汗水,他真怀疑这东西是神仙的法宝。但是为了不表现的太露怯,他终究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对苏紫玉重新提起了攻城的事,“既然有了新的手雷,我们还是尽快攻城吧,我看今晚就是一个好时机,一定能打得宜春守将措手不及。”
“不急,再等等。”苏紫玉再次淡定的射出一箭,这一次的猎物躲得很快,箭矢只射中了他的肩膀,很快就躲到了城墙后面。
清谷道人这下确定了,“你在建康城到底有什么重大安排,连我也不能告诉吗。”
苏紫玉冷酷道,“不能,因为我自己也不知道最后会发展成什么结果。”
此时的建康城的确已经得知了苏紫玉带兵进攻,围困宜春的消息。此时,距离霍启拟定的,让陈菁退位的时间还有五天。
得到宜春被困消息的同时,霍启也知道自己的三万精锐全被歼灭的消息,当时就气得吐了一口血。
霍启在用手帕擦干了唇边的血迹,不顾儿子的劝阻,让人将幕僚和下属全都招到家中议事。
那位一直劝着霍启,不要两头兼顾的老幕僚接接着劝解道,“苏紫玉乃是心腹大患,建康这边的局势暂且还算稳定,还请大司马尽快调兵前去解宜春之困。若是让安军占领了赣州全境,那么长江天险以失,梁国也就危在旦夕了。”
对于他的意见,霍启的大部分下属都表示极大的赞同。尤其是领兵的武将纷纷出头,表示愿意带兵去解宜春之困。
这下子霍启不敢再犹豫,点的手下许浑为主帅,带领十万大军去宜春。反正此时他手下大部份的兵马,都在建康城外,调集起来也非常方便,短短两天时间,十万人马就已经出发了。
在霍启忙着调兵的时候,有人找到了,被幽禁在南宫里的陈菁。那是一个打扮成太监的年轻男人,看到他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臣王彩参见皇上,陛下您受苦了。”
被幽禁的这段时间,陈菁喝不到酒,也接触不到女色,精神反而变好了很多。他认出了眼前的这一个青年,是他的姑母万阳大长公主的孙子,也是建康王家的子孙。
建康的王家自然远比不上安国曾经隐隐占据世家之首的王家,但他们两家之间其实是有一定的联系,至少在前朝覆灭之前,他们曾经是一家,只是因为战乱被分到了南北两国。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