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管陶一句话成功得罪四个人,并将气氛向尴尬再推一步,最后还是皇后派来唤他们用膳的宫人救了场。

季召言称待会儿有事,不便久留,客气地拒绝了几人的邀请,几人按礼挽留几句,却没有谁真的希望他留下。季召自是知道,婉拒后道辞离去。

谢书四人回到未央宫。

未央宫内,下了朝的皇帝穿着身便服,坐在交椅上喝着茶,不时同皇后搭几句话。

皇帝生得威严,眉浓眼黑,慧眼如炬,让人生畏。就连一向活泼胆大的季管陶在见到皇帝后,都不自觉地拘束起来。

“父皇。”

“姑父。”

几人先后向皇帝问了好,而后在皇后的示意下,依次坐下。

谢书见皇帝望来,不自觉地挺直腰背,接着就见皇帝对她笑了下。

皇帝笑时威严感散去不少,看着平和许多,他唤了声:“太子妃。”

谢书连忙应道:“臣妾在。”

“不必那么紧张。”皇帝缓缓笑道:“朕只是与你说说话。”

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皇帝十六登基,青年掌权,用了三年分化世家贵族势力,削弱亲王权力,后又管控中央,整改吏治,最终将整个大梁控在手中。即便现今贵族有复兴之势,却没有哪个能够一枝独秀。

就算是皇后的娘家,国公府人才济济,父亲袭爵,兄长为太尉,满门清贵,百年簪缨世家,可近几年受皇帝宠信的尚书令苏原,和靠军功上来的谢书之父、骠骑大将军谢道连,其权与地位皆在不断上升,渐有压制国公府之势。在背后操控这一切的不正是皇帝吗?

皇帝将帝王心术与制衡之策玩得炉火纯青,其城府与心机可见一般,便是他近几年比以往平和不少,可老虎沉睡依旧是虎,对其哪有不畏之理。

于是谢书的紧张并没有减轻多少,但她还是尽量放稳呼吸,平和道:“是。”

菜还未上来,宫人给几人添了茶水。

皇帝端起轻啜一口,放下道:“昨日鄯州传来捷报,你的兄长又替朕立了大功。”

“是吗?”皇后露出副欣喜的表情,她笑盈盈地看向谢书,道:“谢家不愧是将门之家,大将军与定远小将军皆是英雄豪杰。有这样的父亲和兄长,阿书好福气啊。”

谢书还没来得及高兴,听皇帝又道:“定远将军戍边七年,与你和父亲聚少离多,久未相见。如今鄯州平定,朕已下旨将他召回京城,不日将会归京,归来后……”

皇帝说话时,季淮的手指正漫不经心地转动着杯盏,听到此句,他才抬起黑眸,迎着皇帝的目光,轻点了下头。

皇帝淡淡收回目光,继续沉声道:“念其劳苦功高,朕会封他为宣平候,日后可自行留居京城。”

此言一出,在场人神色各异。

谢家两位将军,掌着大梁半数兵权。如今皇帝召谢家公子谢鉴回京,封其为侯,看似荣耀,却是明升暗降,敛其兵权。好在大半兵权还在大将军手中,损伤不大,然从此举到底可以看出,皇帝虽用谢家压制国公府,但也不是没有防备。

谢书也看出皇帝背后用意,但她的确与兄长多年未见,也感念兄长戍边辛苦,忧心他真在鄯州度过一生,而今皇帝此举,虽收了兄长兵权,却不能完全算作坏事。

比起皇帝用意,她其实更惊讶的是此事之起。要知前世直到她去世,兄长也没能回来。

“后日你同太子归宁,回去后可将此事告知大将军。长子归京,也算是了他一桩心事。”皇帝补充道。

谢书轻点头:“是。”

用完饭已是一个时辰过去。皇帝离去,谢书和季淮同皇后辞别,也回往东宫。

*

季淮因大婚得了几日休沐,第二日过后便是归宁。

归宁那日,东宫里的宫人早已将马车和归宁需携之礼备好,谢书收拾妥当,便直接随季淮上了马车。

四月天气已经转暖,阳光笼罩着马车,车厢内俱是暖意。

清晨起得早,谢书的意识还没清醒过来,置身温暖间,便忍不住有些昏昏欲睡,然又顾忌着季淮在身边,便一直强忍睡意,可眼皮总是忍不住耷拉下来。

季淮手肘撑在桌沿上,正垂眸翻阅着这几日落下的政务。无意间瞥过谢书,就看见她那副困得眼睛都睁不开,却还强撑着不睡的可怜样。

好笑之余季淮有些无奈,不由道:“若困了就睡会儿,到时孤唤你。”

听见声音,谢书却是一个激灵。她连忙揉揉眼睛,道:“不…不困了。”

季淮拿信函的手微不可见地顿了下,然他神情如常,像是没有看见谢书的不自在。

沉默片刻,他随手打开矮桌里的暗格,从中拿出一个瓷盒,放到桌案上揭开,自然笑道:“让人备了些零嘴,你若饿了就吃点,也能提提神。”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