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赵匡胤,一代武学宗师,力压群雄,本应该是烛照千古的人物,可惜烛光斧影之后身死道消,武学传承被太宗封印,后人亦被太宗搞死,只留下半残的太祖心法流传于军中。

同时代的人物,大理太祖段思平留下绝学一阳指、六脉神剑,所以有武学圣地天龙寺。

慕容龙城传下斗转星移和参合指,建了座还施水阁。

逍遥子远去天山,创建了灵鹫宫,传人有无崖子,弄出了琅嬛玉洞,又有李秋水去了西夏,始有一品堂。

华山陈抟老祖,尚不明确。

只太祖的武学深藏在深宫之中,太宗后人没天赋继承,只残缺的绝学被太监修炼,不入江湖,可悲可叹。

如今,赵氏子孙里终于出现了一个武学天才。

赵佶氪金修武,坐地起飞,十四岁打通周身十二正经,顿悟太祖诸般绝学,踏足一流高手的行列。

一出手,便震慑了杨戬、童贯两个大太监。

这二人在宫中也是新生代的高手,一手之内的人物,所以才被赵煦委以重任,一方面有监视赵佶之嫌,另一方面,也是派来保护他的。

谁知道,才入端王府的第一天,就跪了。

赵佶满意无比,顺便指点了童贯太祖秘手“天神下凡”的修行,便继续琢磨“心学”去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为历代儒客推崇。

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其心学宗旨“随处体认天理”,而王守仁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而纵观古外今来,心学集大成者,当属王守仁,后世称为阳明心学,封亚圣!

如今,赵佶想要聚集更大的气运,一条路肯定是当皇帝,做九五之尊,一统天下。

第二条路就是开创一门学说,立德立言,心学就是他的首选,总不能写出一个小红本子出来吧,对帝王而言,那是自掘坟墓,他需要中央集权。

而第三条路,也是最重要的,必须一统武林,聚集天下修行者编撰万寿道藏,开创武学盛世。

这是天龙八部的大宋朝,自然要将武道推演到极致。

为今后打通位面壁垒,降临诸天,搜刮万界气运做前期准备。

赵佶虽然做学问去了,但对于江湖事却是并未松懈,让王进父子、吴领军多方打听江湖,每日一报,好看时间点参与进天龙的主线剧情中去。

杨戬、童贯每日磨炼武艺,并从禁军里选出数十高手,充当端王护卫,授太祖绝学,日夜操练。

吴领军则是日常学丹青,沉迷“吴带当风”之中,偶尔出门一趟,不知和谁联系,深夜方回。

只王进父子勤勤恳恳,努力打探着大宋江湖的信息。

多日后,看似每日沉迷书画的吴领军却传来一则重要消息:江湖多名高手死于自己的成名绝技之下,其中便有丐帮副帮主马大元,死于成名绝技唢喉擒拿手。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