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落霞山玩过的朋友想必都知道在山顶有一座道观,道观历史悠久,溯其根源的话起码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在过往的战乱中一直没受到太多的破坏,因此道观内保管有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物,其中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便是观内的“诗词墙”。”

摄像机前方,举着话筒的女人对着身前的“挥霞观”介绍道。

“诗词墙共有天、地、人三面,每一面都是存世百年以上的文物,在二十年前,便被国家列为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唯一被允许涂抹的。”

“当然,涂抹的意思并非随意涂抹,每个人都可以涂抹,而是有一定条件的。说到这里,我必须得跟不了解的朋友们再介绍一下诗词墙的起源。”

“传闻,在三百年前,有一文豪名叫左月明,他本是内阁首辅,因谏言屡次不被皇帝采纳而心生惫倦,便辞官远游,在游览诸多山峰大川后定居于落霞峰内的“挥霞观”,成了一名道士,当时的世林学子们听闻此事,纷纷登山拜访,左明月不堪其烦,便于观内立下三面石墙,约定只与能够在石墙上留下诗词的人相见。

其中“人墙”仅可相谈一炷香的时间,“地墙”可以留宿三日,“天墙”则终生都被允许随意进出道观。

由此可见,三面“诗词墙”的要求一个比一个高。能在“人墙”上留下诗词的便足以称得上诗坛才俊,能在“地墙”上留下诗词的无一不是诗坛名宿,能在“天墙”上留下笔墨的尽是当世人杰。”

“从诗词墙立下的三百多年里,“人墙”上记载了诗文八千余首,更换墙面数百块,可惜随着历史的流逝,记载诗文的绝大多数墙面都不知所踪,观内仅存有数十面;“地墙”记载诗文五百余首,每一面“地墙”至今都保存完好。“天墙”是三种诗词墙中最特殊的,它是唯一一面从三百年前屹立至今的墙壁,三百年内,文人骚客数不胜数,名篇佳作漫天皆是,但足以印刻在“天墙”之上的屈指可数,这么多年的积累下来,也不过将将29首,每一首都是足以流传千古的传世之作!”

女主持人说着将镜头对准道观外密集的人群,道:“天地人三墙的设立初衷是为了筛选访客,但随着世人的交口相传,三墙成了诗人们鉴定水平的场所,挥霞观也成了文人们的精神殿堂,诗坛新秀无一不想在“天墙”留名从而一鸣惊人”

“左先生的诗作水平是极高的,天墙的第一首诗便是他的大作,在其尚在时,评定诗词水平高低的是他本人,在其仙逝后则将评定的权利了交给他那忘年好友也是第二首“天墙”诗词的作者“望月先生”李东阳,并约定随后的诗词判定都由各个“天墙”作者来做主”

“因三墙的存在,诗坛大兴,短短百年间便涌现出近十首天墙级别的诗作,但随着战争的开启,社会动荡,文人们为救国而弃笔投戎,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天墙都没有新作,甚至有十多年内世间没有存活的天墙作者,于是评定“登天墙”的方式便从“上代天榜作者”认定变成了由当代诗坛名宿集体判定,认为远超过“地墙”水平的才可刻入“天墙”。”

在现今年代,世间已经没有“天墙”作者存在,甚至“地墙”作者也罕见于世。

诗人们的盛会不知何时从“登天墙”变为了“登地墙”。

想要将诗坛名宿们聚集在一起并没有很轻松,因此登“天墙”的时间每年只有一次,从8月12日开始到15日结束,历时三天,今天是活动的第一天。

苏武本不知道今天是“登天墙”的日子,他是来到山顶是才知道此事,与他一样的是巍澜,她对诗词一窍不懂,只知道有“登天墙”的活动,却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时候。

两人站在挥霞观的入口处,看着拥挤的人群不由地产生了想要进去一观的想法。

可惜进去并没有那么容易,为了限制进观人数,门口搭了十多个帐篷,棚内设有考核点,只有通过考核的人才能进去。

“登天墙”作为江东省的一大盛会,几乎每个江东省人都晓得它的名头,苏武在小的时候还在父母的带领下进观看过诗人们的现场作诗,他们挥斥方遒的模样给了他幼小的心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但也就是那次看完诗会回家时出了车祸,三人仅存活苏武一人。

从那以后,苏武便在脑海中刻意遗忘“登天墙”的存在了。

“难怪今天这么多人上山。”巍澜感慨道:“我就说寻常周末不可能有这么多人才对啊!”

“你想进去看看吗?”前身的心理创伤并不能印在苏武的身上,所以他对“登天墙”并不排斥。

“我倒是挺想进去看看的,可是看起来很难哎!”巍澜撅了撅嘴,指着一旁众多的考核失败的人群道。

苏武笑了笑,自信道:“看我的吧。”

巍澜半信半疑地跟在苏武的身后。

两人沿着长长的队伍排队,将近一个多小时后才临近考核点。

考核是一个个进行的,苏武排在前面,便独自一人走了进去。

考核的形式很简单,就是对对子,屋内的悬着无数的上联,想要获得通行证必须得在三分钟内寻一个答出下联。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