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约莫过去一刻,衙役取来邸报摘录,沈云卿详细翻看了最近十年的重要事件,不乏大旱洪涝,地震瘟疫等灾情记录。

见沈云卿看的很是仔细,王曦照径自问道:

“沈公子,邸报摘录乃历年各地重大舆情,虽有灾情记录,但要说与江南大旱有何关联,是否牵强附会了。”

“无凭无据,自然是牵强附会。但草民方才也说了,此地洪涝,而别地干旱,乃雨水纵横交替所致。常年各地雨水充足,洪涝旱灾仅十之一二,乃雨水消长平衡,而灾年各地旱涝频发,实则雨水失调所致。

我观近三年河南、河北两道风调雨顺,京畿、关中略有歉收,而反王周照宁盘踞之巴蜀去年有大旱,天府之地尚且大旱,而长江源头发自巴蜀,长江下游岂能不旱,而且两湖道未必能幸免。”

邸报摘录验证了此前诸多猜想,河南、河北两地连续三年丰收,但三年前两地干旱两年,而在往前推,河南、河北,又发三年洪涝。

而京畿、关中地区连续七年雨水偏少,虽算不上大旱,但产粮持续七年低于常年。

两淮地区从四年前开始雨水增多,去年爆发洪涝,持续两年,四川地区去年大旱,两湖去年冬麦已有冬旱迹象。

简而言之,蒙古高原上空的云带,长期盘踞在东北和黄河流域,而四川、甘陕地区的大旱和半干旱,产生的副热带高压,挡住了蒙古高原的冷空气,沿秦岭山脉南下,补充中西部腹地雨水,削弱了大气循环。

一旦这个过程发生逆变,整个气象形式将发生根本转变。

江南风调雨顺二十多年,去年、前年江淮道连续两年有洪涝,可见是原本南下的暴雨,都下在了江淮流域,洪涝因此没有波及江南。一旦北方水汽补充减少,江淮洪涝收尾,江南的雨水也将减少。

而关中、京畿、四川等地的旱情将得到缓解。

干旱和洪涝,既是地貌、水利工程的积累,也是气象条件的挤压,当人力无法改变地貌引导水利资源,天气的异常,必然导致地理因素的灾害。

王曦照虽然是水工营造出身,但跟他讲气象趋势,显然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

沈云卿略略讲了些皮毛,他便不再深入多说,说多了显然是自己找不痛快。

将摘录交换王曦照,沈云卿起身道:

“王大人,常言道有备无患,虽然天灾不可测度,但有所准备总是好的。草民家中尚有琐事杂务,今日便告辞了。”

“那好,沈公子请便。”

“告辞了。”

抬手略施一礼,沈云卿径自里去。

看着渐行远去的背影,王曦照若有所思捻着下颚短须,心中暗忖:

“此人见识非凡呐……”

两日后,沈家买下了沈宅东墙外的空地,建起了围墙和粮囤,趁着粮价尚低之际,大举购入稻谷。

与此同时,沈云卿打发人去江淮和北方买耕牛,迁回宁阳,坐等下半年收地。

农耕时代,但凡天灾人祸,自耕农生计无着,再逢强征暴敛墨吏横行,先卖地,再卖耕牛,活不下去,就只能迁徙逃荒。

当这股能量积累到足够量级,随便一个火星,都可能造成大范围的农民起义。

纵观历史,单纯的农民起义,没有巨商和权贵的暗中推动,从无成功。但对农民起义,对国家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广泛破坏,将最终动摇政权执政的根基。

五月十三,刘岩镜应兰陵刺史李义清之邀,前往府中做客。李义清摆了一桌小宴,二人就在后宅厢房中闭门谈着秘事。酒过三巡之际,刘岩镜说:

“李大人,沈严良抵押借款至今,分文未还吧。”

李义清吞下一口佳酿,意犹未尽说:

“不出刘员外所料,本官到今天,连一分银子也没见着,还是你刘员外手段高啊,呵哈哈……”

“哪里,哪里,还不是多多仰仗大人照拂,若无大人,焉能有刘某今日。”

“呵呵……”李义清很是享受恭维之词,提筷吃了口白切牛肉,收敛隐隐的醉意,凑近了刘岩镜神秘说:“刘员外,你可知今日本官为何要请员外叙旧啊。”

“不知,还请大人赐教。”

李义清的话外之音,刘岩镜自然是知道的,但他不知道是否另有玄机。

这时李义清声音又是压低了三分,神色也愈发神秘起来,他说:

“不瞒刘员外,我师弟从神都托人捎话来说,我大岐远洋南洲百夷的官船不日将停靠秀州,希望本官能代为垫资购买些香料和名器,不知刘员外可有意呀?”

“可这都是圣后的贡品,是要杀头的呀!”

刘岩镜紧张说道,他去年就听说女帝派遣远洋船队,南下南洲百夷采贡品,利润极是可观。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