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辣的太阳无情的炙烤着大地。
父子两风尘仆仆,汗流浃背,到达小姑家时已是下午五点。
袁初冬洗了一把脸,带着表弟杨文雨和杨文举下楼玩耍。
袁林海坐在客厅的沙发上,从口袋里摸出老八袁林儒的信。
“七哥,这是?”小妹袁小蓉问道。
袁林海把信放在茶几上,从身上掏出一片烟叶一边卷一边说道:“你和宁康先看看,老八的来信。”
“哦。”袁小蓉好奇的拿起信件,看完后递给丈夫杨宁康。
等到两人看完信,袁林海已经卷好烟叶:“老八的意思,让初冬再复读一年,争取明年考个本科。你们给拿拿意见?”
袁小蓉咬了咬嘴唇,问了一句:“万一再复读一年没能考上呢?”
这话可不是空穴来风,从目前的高中补习情况来看,高考成绩越补越差的学生不在少数。
就拿最了解的几个人来说,不但侄女袁群英和小叔子杨宁军属于这一群体,就连当年参加过三次高考的袁孟君和袁俊生也都出现过这种现象。
“那可不一定,初冬高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很稳定,说不定真能成事。”杨宁康插话道。
袁小蓉想了一下,点了点头,有些赞同的说道:“初冬的成绩离本科线只差一分,要不咋赌上一把?”
“就知道赌……”
杨宁康白了袁小蓉一眼继续说道:“这当然有风险,但我觉得机会比风险要大。而且八哥信上说得很有道理,本科生和专科生在毕业后的分配和待遇方面的确不一样。”
袁小蓉迟疑的看向袁林海:“七哥,你什么意见?”
“来的路上我已经仔细想过了,打算让初冬再去复读。既然你们也不反对,那就这么干。”袁林海划燃火柴点上烟棒,吐出一口烟雾。
杨宁康从茶几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七哥,你打算让初冬去哪所学校复读?听说今年阳高高中又要招收补习班,但从以往补习班的升学率来看,确实是太低了。”
听丈夫杨宁康这么一提醒,袁小蓉立即说道:“七哥,让初冬去县城一中复读。我有位同学的姐夫是县城一中的副校长,我明天就去找我同学,肯定能行。”
“能去县城一中当然好,听说今年一中校补习班和应届班的平均升学率差不多达到了百分之四十。”杨宁康补充道。
“咳咳……”袁林海咳嗽了两声,把烟屁股揉进烟灰缸:“那行,小妹你明天去帮着联系一下。初冬复读这事就这么定了,一年不行,就再复读两年、三年,直到考上本科为止!”
吃过晚饭,三人又与袁初冬一席长谈,勉强算是做通了袁初冬的思想工作——同意再复读一年。
……
大舅家的小芳姐高考成绩有点差。
三中校虽然在县城,但仍属一所普通高中,今年的高考升学率连阳高高中都不如。
面对小芳姐比专科线低了近四十分的高考分数,大舅本来已经放弃了让小芳姐复读的打算,但是在听说袁初冬考上了大学仍然要去复读之后,大舅又临时改变了主意,决定让小芳姐再读一年……,不管怎么样,能够考上大学那就是万幸。
时间如沙漏,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
当一切都有了一个结果时,转眼间稻田里的水稻熟了,李袁坝的秋收季节再次来临。
袁初冬收起注定会成为一张废纸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帮着父母忙完家里的农活,只身一人前往县城——所带物品与去阳高高中校报到时一样,衣服、被褥、学习用品,以及一袋大米。
去县城的路程比去阳高还要远,不过走上十里路到了丰产乡之后,就有直达县城的汽车或三轮车,倒也方便。
到了县城,问清楚县城一中的方向,袁初冬花一块钱叫了一辆人力三轮,直奔学校而去。
人力三轮沿着街道七拐八弯,行了大概十几分钟后,稳稳的停在县城一中校门口。
袁初冬一下车,便看见小姑袁小蓉站在学校大门内的岗亭处东张西望。
“小姑……”
袁初冬喊了一声,提着行李朝小姑袁小蓉走去。
“初冬啊,快过来,这位是罗老师……”小姑袁小蓉伸手接过袁初冬手里的被褥。
“罗老师好!”袁初冬把大米放到地上,对着罗老师行了一礼。
罗老师四十多岁,不瘦不胖的样子,看上去很面善很和蔼:“呵呵,不错。袁初冬是吧,高考哪一门考得最好,多少分?”
“语文,九十九分。”袁初冬干净利落地回答道。
“哦?区上的普通高中,语文成绩能考这么高?”罗老师感到有些意外。
袁初冬高中所读学校、高考成绩等他已经提前问过袁小蓉了,但袁初冬的单科成绩他并不清楚。
“捡到宝喽!”
等袁初冬回答完毕,罗老师便开心的笑了起来,他立即决定把袁初冬编进高三应届班——九三级一班。
因为罗老师不仅是县城一中的副校长,也是九三级一班的班主任,而且教的正好是语文课。
事情敲定后,小姑袁小蓉告辞离去,她还得赶回阳高。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